硕士毕业生分享|时希洋:永远在学习的道路上
HSS毕业研究生专栏邀请人文社科学院各研究生项目的毕业生们分享他们的校园生活。今天的分享人是来自同声传译文学硕士项目的时希洋,让我们来听听她的故事吧。
初心不变,坚定内心的选择
两年前,刚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完成翻译本科学业的时希洋在接受毕业采访时曾说:“对有意义的事需要百分百付出。”而出于对翻译和学校的热爱,她选择在本科毕业后留在本校读研,继续她的口译之路。
问及选择留下的原因,她认真地表示,根据自己本科四年的经历,她感到学校的环境氛围很好,老师、尤其是口译老师的专业水平都很高,并且十分关心同学的成长,时希洋赞扬“我觉得老师们都非常好”。同时,她从研究生学长学姐那里得到的正面反馈更加坚定了她的选择,因此,时希洋开始了她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新又熟悉的两年,继续翻译的学习与探索。
学无止境,勤则可达
同本科翻译学习比较,时希洋认为研究生项目更加“集中”。
本科项目有开拓视野的通识课,学习节奏慢一些,空余时间多一些,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探索不同领域的事物。而进入了研究生阶段后,她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口笔译的学习上。“每天只有专业的课程,每天都在学习专业的知识。一节专业课大约占据一整个上午或者下午,课余时间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做翻译准备,加上自己个人的练习,基本是一天到晚都在学习中度过。”
同声传译是需要不断训练打磨、堆砌练习时间的学科,“而我们学校的同传课程的练习量非常大,甚至超越了海外一些知名的口译院校,给了学生充足的练习机会。”
尽管同声传译难度很大,但时希洋热爱这个学科。“我是认准了就不太会轻易放弃的性格,”她说,“虽然它的难度很大,但当你完成的时候,会很有成就感。”日常学习中,她会主动和同学组成学习小组,每人轮流找材料,互相指出错误、琢磨表达。线上学习期间,她还会和同学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继续练习,维持相当的训练量。
同时,时希洋非常注重自身语言表达与各类知识的积累。从本科开始,她就建立了自己的“语料库”——用Excel表格分类记录自己遇到的生词、难词以及好的词句表达。她会用不同的颜色分类标注名词、动词、句子、短语等,空余时间就拿出来复习。而且同传需要“与时俱进”的能力,因而她也时刻关注时事新闻,将相关材料翻出来复习、学习。
她说,“同传就是一个不断练习、不断提升自我、掌握更多知识的过程,就是学无止境,就是永远在学习的道路上。”
学翻译的人常常被问这样一个问题:会被机器取代吗?对此,时希洋的回答是:“短期内不太可能。”她认为,科技是同传译员一个很重要的帮手,甚至可能成为译员必备的技能。目前的翻译软件尚且比较死板,尤其面对讲者即兴发挥的时候,专业的译员拥有显著的、不可替代的优势。
实践积累,量变助力质变
在课堂之外,时希洋也参与了许多口译比赛和实习项目,以此来锻炼胆量、积累经验。在校期间,她参与了全国英语口译大赛,经历了线下大厅里扩散模糊的声音,也尝试过线上一轮又一轮的挑战,在不断“打拼”中越发自信,镇定地在公众面前完成口译。
在一次芬兰食品路演的同传实习中,时希洋遇到了一位口音很重的公司代表,加上客户非常专业的细节问题,以及线下吵闹的声音、线上模糊的通话,都给她的翻译活动增加了许多困难。为此,时希洋做了许许多多的译前准备,对客户的主推产品内容、产品生产过程、卖点特点都做了详细的查阅了解,快速扩充自己的知识,在实习中不断学习。她笑着说:“分配到这个代表,我运气特别好。”
读研期间,时希洋拿到了CATTI二级口译证书,也有了独立做会的经验,对于热爱翻译的时希洋来说,未来更倾向于做口译员,继续在自己所爱的领域里工作、学习。